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战国韩国战绩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6个相关介绍战国韩国战绩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战国时期的韩国最强盛的时期是 韩昭侯在位时,主要原因是公元前351年,他启用了申不害进行了变法。
总体上来说,申不害的改革是很有成绩的。《史记》上说:申不害在韩国变法十几年,国家太平,兵力强盛。
韩国还在扩 张上取得不小成绩:
公元前353年攻东周,取陵观、刑丘、高都、利,
公元前346年韩国又与魏国联合出兵,攻取了楚国的上蔡。
韩昭侯(?—公元前333年),亦称韩釐侯、韩昭釐侯、韩昭僖侯, 名武,韩懿侯之子,韩国的第六任君主,公元前362年--公元前333年在位。
作为战国七雄中土地、人口最少的一个,韩国名将数量并不多,其中比较值得一提的便是暴鸢了。
据《史记》记载,暴鸢担任韩国主将多年,曾经战胜过楚国,不过,在伊阙之战中他遇到了无人可挡的白起,所以遭遇了惨败。这之后,暴鸢也曾率军驰援魏国,但也被更加强大的秦击败,总的来说,他可谓是没有功劳也有苦劳,是韩国将领中的佼佼者
韩国国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,初都阳翟(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),灭郑国后迁新郑(今河南新郑)。
周定王十六年(前453年),晋国卿族赵、魏、韩三家三分晋国,史称“三家分晋”。赵、魏、韩三分晋国,成为实际上的三家诸侯国。在山西,赵国辖中部、东北部、东南部少部,魏国辖西南部、东南部少部,韩国辖东南大部和西南少部。
起初,赵国的都城在晋阳(今太原晋源区东北),韩国的都城在平阳(今临汾尧都区),魏国的都城在安邑(今运城夏县北),后来随着疆域的扩大移向河南、河北。周威烈王二十三年(前403年),东周天子正式承认赵、魏、韩三家为诸侯,中国历史由此开始进入战国时期。山西分属赵、魏、韩三国领地。
战国时期韩国的名士有:
1.侠累,他官拜相国,与濮阳严仲子有恶。严仲子雇聂政杀之,于威烈王五年(甲申,公元前397年)被杀。
2.申不害是初期的著名人物,他官拜相国,是法家中“术”的代表人物。
3.暴鸢,将军,前275年救魏于秦,被打败。 郑国是晚期的著名人物,他是韩国派去秦国的工程师,他修筑了郑国渠。
4.韩非是晚期的著名人物,他是韩国晚年贵族,是法家代表人物,兼采商鞅重法、申不害重术、慎到重势等三家学说之长,集法家思想的大成,后为秦国所用。
韩国(公元前403-公元前230)是战国七雄之一,与魏国、赵国合称三晋,国君为姬姓韩氏,是晋国大夫韩武子的后代。
公元前403年,韩、赵、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,正式位列于诸侯,韩国建立,定都于阳翟,前230年韩国被秦国所灭,成为山东六国中第一个被秦所灭的诸侯国。
战国七雄中的韩国,在局势中获利,却未能在局势中守成。
“项目”虽好,没有长线规划难前进
好的改革好的变法,得放在更长的时间考量。“变”只是解决当时的某一问题,而要不断进步,得一直随着变化“变”下去。
拥有优势,但命脉产业在别人手里
“兵器”再好,养不活自己终究难以经营。
韩国以其著名的兵器——弩,为各国所畏惧。所谓“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”。韩国的弩能射800米之外,“远者括蔽洞胸,近者镝弇心”。除此以外,韩国的剑也异常锋利,皆“陆断牛马,水截鹄雁”,“当敌则斩坚甲铁幕”。但在农业生产上却有较大的缺陷。“韩地险恶,山居,五谷所生,非麦而豆。”狭小的国土面积以及贫瘠的农业让韩国无法供养数量众多的军队,发动规模较大的军事行动。
当产业链的一环受限时,就容易处于被动地位。长期受限于他人,要接受的“不平等”条约也就越多。
总想踩“风口”,却引来孤立无援
靠抱“大腿”,忽略真正让自己强大的机会。
韩国的外交重点应该是是联合山东六国对抗秦国,但韩国首鼠两端,不仅合纵攻秦,也曾合纵攻楚、攻齐。韩国一开始靠抱秦国的“大腿”,当“大佬”的“小弟”虽获利一时,但秦国可不是吃素的,要吃“肉”先拿“小弟”开刀。在秦国统一六国是首先攻的就是韩国。
在乱境中,是容易迷失的,就像韩国丧失了判断的主动性,所以无法守成,动得越多错得越多。
韩国,是战国时期的七雄之一,是七雄中地盘最小、实力最弱的一个。不过处在大国夹缝中的韩国却始终屹立不倒,一直支撑了200多年,直到公元前230年,韩国才被秦国所灭。作为一个弹丸小国,韩国能支撑那么久殊为不易。那么韩国为何能支撑那么久?
第一,韩国虽然地盘不大,但地处中原核心腹地,土地肥沃、人口众多、开发程度高。一个南阳的人口顶的上半个燕国。人口多兵马自然就多,韩国的军队数量长期在20万以上,据说鼎盛时期韩国动员了60万军队,如此小的地盘竟集结了如此庞大的兵力,兵力密度是非常夸张的。苏秦说韩宣惠王时曾言:“韩地方九百馀里,带甲数十万,天下之强弓、劲弩、利剑皆从韩出。韩国的实力可见一斑。
第二,韩国经济发达,农业、商业、手工业和军工产业都很强,尤其是军工生产不是一般的牛。韩国拥有战国时期最大的矿山宜阳铁山,冶铁技术和武器制造技术非常先进,弓弩制造技术更是独步天下,韩国的劲弩射程可达六百步以外,后期连威力巨大的大型床弩都搞出来了,其武器制造技术可见一斑。依托强大的军事工业,韩国组建了闻名天下的击刹。韩国虽然攻击能力不行,但防守能力不弱,其他国家想拿下韩国并不容易。
第三,韩国地处四战之地,战略位置非常重要,是秦国东进的必经之路。秦国是东方六国最大的强敌,所以各国都不会坐视韩国被灭,每次秦国东进各国都会快速支援。同时,韩国和赵国、魏国三晋同气连枝,韩国有赵和魏罩着,安全系数还是很高的。此外,韩国是典型的墙头草,朝三暮四,谁强大跟谁混,有便宜就占,所以一直支撑了那么久。
韩国200多年的历史,只有一位能拿的出手的君主—— 韩昭侯(?——前333年),名韩武,别称韩釐侯、韩昭釐王。战国时期韩国君主、战国七雄之一。在位二十八年(公元前362年--前333年)。在位期间任用法家申不害实施变法,内修政务,外御强敌,国势安定。使韩国政治清明,国力强大,诸侯不敢侵韩。变法期间积极加强军工器械制造技术,有“天下强弓劲弩,皆自韩出”的说法。
但可惜的是只有那么一个明君,而后继者不行。
韩国在战国七雄里面算是排在很后边,但还是比其他非战国七雄的诸侯国要好一点
小编认为是没什么明君和良臣吧加上爱耍小聪明
首先我们可以来看下战国时期,韩国所处的位置
可以看到,韩国和秦、赵、魏、楚、接壤,又有很多领土地处平原,不利于防守。从地理位置上和魏国差不多,都是前有狼后有虎的那种,但魏国好歹最开始经历了几代名君明臣,牛x过一段时间。韩国就申不害变法那段时间强过。
公元前351年,韩昭侯任用申不害为相,实施变法。申不害变法的核心强调君主的统治之“术”,即任用、监督、考核臣下的方法。比较依赖强势的君主,如果君主不行那就凉凉。申不害特别指出,君王要暗中用术,从而保证君主的权威不至于旁落。但这种过分强调“术”治,而没有相应的法律来约束,也导致了臣子也会用“术”来对付君主。所谓“术”,也就是现在说的耍小聪明,玩心机。这在当时让韩国成为了七雄中的“劲韩”。但也为韩国后面的衰落埋下的种子。
1、第一次奇葩用“术” 割让上党
公元前261年,秦国想拿下韩国上党,秦国一旦拥有上党,则会对韩赵魏三国产生巨大威胁,上党位于今太行山以西,吕梁山以东,和韩赵魏交界,地势居高临下,是重要的战略要地。
韩国看上党保不住了,就商量出一条“奇策”。将上党送给山东六国里唯一能和秦国扳手腕的赵国。想着转移火力,坐山观虎斗。赵国那边商量后决定接收上党。
秦国一看坐不住了,赵国拥有了上党,将来想东出,一统华夏就难了。于是秦昭襄王范雎白起商量后决定将全国能用的兵力全用上。赵国那边也一样,能上的都上了。长平之战就是在此发生的。双方投入兵力加起来百万左右。
最后的结果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了,诞生了成语“纸上谈兵”和成语的主人公赵括。几十万赵军被灭,山东六国的老大哥倒了,反到是养肥了秦国。
2、第二次奇葩用“术”,让水工郑国去秦国耗其国力
时间到了秦王嬴政时期,秦国国内连年大旱。韩国这边派郑国去给秦国借修渠之名,来耗尽秦国资源。这郑国来到秦国后,觉得秦国政堂齐心,多是干事能臣,又有着水工的职业道德操守。决定真心去帮助秦国。期间秦王嬴政知道了郑国的内奸身份,见郑国是真心来做事的,就改变主意,让郑国负责修渠,渠成之后,关中大富,渠名“郑国渠”。韩国政堂见郑国真心去修渠了,气不打一处来,决定拿郑国的家人开刀,威胁郑国要么回来受死,要么郑国的家人去死。后面被嬴政以强硬手段要回了郑国的家人。但也让秦国政堂记下了这笔账。
纵观这两次出的“好主意”,都是助长了秦国。在整个战国史上,也是一大奇事了。再到后来,秦国为了郑国渠出气为由灭了韩国。可真的算搬石头砸自己脚了。
纵观韩国的整个历史,没有能干的君臣,国家制度也落后。人口土地也并不是特别多,还总想着怎样去搞其他国家,而不想想怎么样先强大自身。实在让人唏嘘不已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战国韩国战绩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战国韩国战绩的6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足协杯门票官方购...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西班牙国家男子足...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冰岛阵容资料的问...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足球睡不到球星的...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裁判李海新的问题...